本期推荐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接二连三。食品安全事件是关乎民生的新闻,媒体关注无可厚非,然而一些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报道不当,出现报道误区以至“误导”的情况,应当引起注意。
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一些媒体为抢发新闻,对于自认为“轰动”的新闻就抢先报道,“不轰动”的新闻就丢在一边。这次三聚氰胺问题奶粉事件被发现后,有关部门规定奶粉中不能检出三聚氰胺。随着事件发展,当发现装奶粉用的塑料袋也能使奶粉中有微量残留时,有关部门又允许奶粉中有微量三聚氰胺检出。一些媒体为抢眼球,追求所谓轰动效应,把奶粉中不准检出三聚氰胺报道出来了,而奶粉中可允许检出微量三聚氰胺的报道,却因“新闻不够轰动”而被“枪毙”。但是,当看到其他媒体报道的奶粉中允许含微量三聚氰胺时,读者不知哪个报道正确。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越来越多高科技食品走进千家万户,一些食品专业术语也走进家庭。由于食品科技知识普及不够,媒体人员有时也弄不清楚这些食品术语的含义。
关于食品的术语很多:合格食品、不合格食品、天然食品、营养食品、食品添加剂等。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中的重要术语,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是一种改善食品品质和防止食品腐败的物质。
某晚报2008年10月17日“焦点新闻”版一条新闻主题是“烧烤佐料暗藏杀机”,内文小标题:“辣椒精可用于催泪弹”“肉精掩盖不良异味”等。事实上,大量使用上述化学物质确实有类似作用,但是上述物质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食品中既有质的要求也有量的控制,还有时间、温度等限制,这是不了解食品添加剂的性质而造成的。还有一些消费者容易把食品添加剂与化学物质混淆起来,食品添加剂有可能是化学合成物质也有可能是天然物质,即使是化学合成物质也要经过提纯处理才能用于食品。食品添加剂与化学物质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绝对不能混淆。
为把食品安全事件的新闻做大,当新闻内容不够时媒体编辑不加选择地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些有关内容,并机械地添加猎奇式的标题以增加吸引力,放大问题食品的问题。这种编辑无意识“宣传”是 “误区”的主要来源。
某早报在报道了一系列关注问题奶粉后,2008年11月1日“热点关注”中,用一个版面来关注食品添加剂,引题是“当2300种添加剂充斥我们的生活时,认识食品应从食品添加剂开始”,主题却是“食品添加剂威胁人体健康”。看了一个版面也没有食品添加剂威胁人类健康的语句,只有一个小标题是“错在食品添加剂行业不规范”。据了解,这组稿件是从互联网下载的,网上标题是“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
食品安全事件是一个完整的事件,媒体不能将其分割开来,或者选取其中“重要”的新闻报道,而次要的或者关联的事实就弃之不用。
质检总局官方网站2009年1月20日公布的《2008年11月进境不合格食品、化妆品信息》,其中有一批进口味全奶粉被检出阪岐肠杆菌呈阳性,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早已对该批奶粉依法进行了退运处理,不合格奶粉并未进入国内市场。然而一些媒体在报道这个事件时,只报道味全奶粉被检出阪岐肠杆菌呈阳性,而对该批奶粉的退运处理只字不提。媒体既要报道食品安全事件的起因,也要报道事件处理的结果,这才是媒体报道食品安全事件的方法。